首页 资讯 电影 谁说好看的?太烂了

谁说好看的?太烂了

《创:战神》(TRON: Ares) 最近也在院线上映了,可能很多影迷都没注意。票房肯定是不行了,但也怪不了别人,这次实在是一言难尽。


《创:战神》(2025)

很多人都同意,这是一部拥有惊人表面美感的电影,注意,重点是表面。

但它光鲜外壳之下却隐藏着一个空洞、虚无的内核。


回顾《创》系列的历史,1982年的原作是一个技术奇迹,它打破了常规,用当时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观众带入数字世界。2010年的续作《创:战纪》尽管在叙事上存在瑕疵,却成功构建了一个华丽且令人陶醉的世界。它的美学风格和由Daft Punk打造的标志性配乐,使它成为一部超越其故事本身的文化现象。


《创:战纪》(2010)

作为一部酝酿已久的续集,《创:战神》肩负着的,就是这一美学至上的沉重遗产。

影片的视觉呈现是一个悖论:它在技术上比前作更加精进,但在想象力上却显得更为匮乏。

我承认,《创:战神》在视觉上叹为观止。


尤其是动作设计。有一场发生在西雅图市中心的光轮摩托追逐戏,肯定是全片的高光时刻。

然而,影片在视觉上最大胆的赌注,也就是将大部分情节设置在现实世界中,却成为了最大的败笔。这个决策将《战神》与前作区分开来,颠覆了系列传统的异世界式叙事结构,即人类进入数字世界


这一转变限制了影片在视觉趣味性上与前作相比的发挥空间。其结果是,影片的世界感觉出奇地小和幽闭。观众在西雅图的现实场景和电子网络的虚拟空间之间频繁切换,这种快速的跳跃感,使得任何一个世界都难以被充分体验,严重削弱了观众对故事的代入感和风险感。西雅图的平凡建筑,无论如何用霓虹灯光点缀,都无法与电子网络那超凡脱俗、充满无限可能的设计相提并论。

更令人失望的是,即便是影片中短暂出现的电子网络场景,也显得毫无生气。


与《创:战纪》中那个充满活力、甚至拥有夜总会的脉动世界相比,《战神》中的电子网络被描绘成一个基本上无人居住的野兽派空间,缺乏生命迹象。

它从一个鲜活的场所退化为一个纯粹的背景,一个毫无生气的屏幕保护程序。

这种创作选择的背后,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决策。


导演约阿希姆·罗宁和他的团队,显然希望通过将数字元素引入现实世界来寻求创新,将系列的核心概念从进入数字世界转变为数字世界进入我们。

这一转变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将影片锚定在一个更具共鸣、更传统的动作片框架内。然而,这种对现实的锚定,本质上限制了该系列赖以成名的无限视觉创造力。


最终,影片牺牲了其最独特的卖点——那个沉浸式的、充满想象力的数字宇宙,换来的不过是一种更普通的科幻动作美学。影片的耀眼的技术水平只能去服务一个在概念上不那么引人入胜的视觉前提,这无疑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权衡。

影片的音乐运用是这个系列确立身份认同的另一个核心,也是这次引发激烈争论的焦点。九寸钉乐队创作的配乐,代表了对现代《创》系列已建立的音乐语言的一次彻底而激进的背离。


《创:战神》的配乐以险恶的工业研磨声、不和谐和刺耳的电子噪音为主要特征。它充满推进感、情绪化,并营造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几乎是物理性的存在感。

这种声音是九寸钉乐队的标志性风格:工业、电子和哥特。导演约阿希姆·罗宁明确表示,他希望NIN的声音能够体现影片两个不同世界碰撞的主题。因此,这部配乐成为了一次内部与外部崩溃的音乐化身,契合了影片从虚拟奇境转向现实冲突的基调。


然而,这部电影的配乐并非全然的粗砺与刺耳,例如,一些忧郁的钢琴旋律让人联想到NIN的《Ghosts》系列专辑,以及一些空灵的80年代合成器氛围,向温迪·卡洛斯为1982年原作创作的配乐致敬。

但还是被Daft Punk为《创:战纪》创作的配乐比下去了。Daft Punk的配乐主题性强且旋律优美,而NIN的配乐则基本上没有主题。这种风格上的巨大转变在观众中引发了严重分歧。许多人认为这部配乐平淡得几乎无法入耳,他们宁愿去重听《创:战纪》的配乐。而且缺乏像《Derezzed》那样能够独立成为热门单曲的金曲,是普遍的抱怨之一。


对配乐的争议,实际上也反映了观众对电影本身方向的根本分歧。因为影片的叙事核心已从对数字乌托邦的奇幻探索,转变为一场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更为黑暗和残酷的企业冲突。

Daft Punk那融合了管弦乐的、高亢的电子史诗,是探索电子网络宏伟奇观的完美背景音乐;它是数字大教堂的赞美诗。然而,这种声音若被用于描绘西雅图街头的激烈追逐或冷酷的企业间谍活动,则会显得格格不入。


因此,电影制作人需要一种能够反映这种全新、更接地气、更黑暗现实的声音。NIN的工业化、充满焦虑感和攻击性的风格,恰好与一个关于武器化AI在现实世界中挣脱束缚的故事契合。

哀叹音乐变糟的观众,从更深层次上说,他们哀叹的其实是《创》宇宙的失落。配乐的争议,也正是电影创作方向争议的一个缩影。


但要说这部电影的根本缺陷,还不是因为它缺乏原创性,而是它在深思熟虑之后,做了错误的计算——为了追求一个通用、易于消化的情节框架,牺牲了该系列独特的高概念潜力。

所有其他问题,包括被削弱的视觉效果、肤浅的角色、空洞的主题,都直接源于这个薄弱的叙事核心。


影片的叙事核心可以被简化为一个极其直接的企业冲突:由伊芙·金领导的ENCOM公司,与由朱利安·迪林格领导的迪林格系统公司,争夺一个名为永久代码的麦高芬。这个代码能让数字造物在现实世界中永久存在,而迪林格的造物在29分钟后便会瓦解,这使得该代码成为他势在必得的目标。

整个情节几乎没有高潮或低谷,也没有任何真正的转折。这是一个非常粗糙的动作惊悚片模板:两个公司,一个麦高芬,一个内心矛盾的反英雄。


与此同时,影片做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选择,它完全忽略了《创:战纪》的结局。《创:战纪》结尾的关键情节——数字生命体阔拉进入现实世界,被彻底抛弃。这迫使《战神》不得不笨拙地从零开始重新建立同样的概念,这不仅显得叙事效率低下,更显示出对系列自身已建立的世界观和历史的漠视。

在一个人工智能成为主流文化议题的时代,《创:战神》本应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去探索深刻的哲学和伦理问题。然而,影片在这一点上毫无作为。


如果说影片的剧本是其骨架,那么角色就是其血肉。《创:战神》的壮观外壳之所以显得空洞,正是因为它的人物是缺乏灵魂的密码,没有引人注目的动机或情感共鸣。

整部电影成败的关键,在于观众是否关心主角战神从一个程序,到一个拥有人性的存在的转变。然而,我们从未得到一个真正关心他的理由。他的转变过程被潦草至极,仅仅通过一些一闪而过且从未真正落地的片段来展示。他的动机定义不清,这使得他完全无法获得同情,也不能让观众产生兴趣。


影片没有通过一系列复杂、充满挑战的互动来展示战神的人性觉醒,而是采用了陈词滥调的捷径。他的HUD会从字面上显示他的想法,这是一种极其笨拙的内心外化方式。他萌发的人性,则通过一些符号化的行为来表现,比如突然开始欣赏80年代的流行音乐和感受雨滴。这些都太老套了。

快节奏、以动作为导向的结构,也没有为情感弧线发展所必需的、安静的角色建设时刻,留下任何空间。电影忙于从一个场景奔向下一个场景,以至于角色没有时间呼吸,更没机会发展自己的魅力。最终,观众面对的是一群空洞的化身。


我们被告知战神正在变得人性化,但我们感受不到。我们被告知风险很高,但我们对角色没有情感投入,因此无法相信。

所以,如果说《创:战神》有什么能被观众记住,肯定不是它的故事或者人物,而是一种体验,我们像在天文馆或者夜店里参加了一场精心编排的激光灯光秀,或者像是看了一部音乐录影带,仅此而已。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14部最佳公路旅行好莱坞电影排名
下一篇
戛纳历史上的最大赢家,肯定是这两人

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